来源:m6米乐 发布时间:2025-08-19 05:11:55
绣江,这条北连西江的河流,不仅是容县人的母亲河,更是一条流淌着龙舟文明的长河,承载着容县对端午文明的传承
真武阁前的绣江河湾,曾是容州八景之一的“钟斗龙潭”。《容县文史资料选辑 第2辑 当地景物专辑》介绍了《钟斗龙潭》的故事:相传在长远的年月里,经略台真武阁之下有一潭深幽的水域,潭水幽暗莫测,当地人都说潭底蛰伏着一条神龙。这龙经常搅动江水翻涌波澜,暴露威容,将绣江水面搅得风生水起。至唐代容州刺史,房琯之子房孺复督铸景子铜钟,置东门城楼上。
而悬着的那口大铜钟,钟声的“出厂设置”本是能够响彻梧州,却因心急的容县人提早敲响,而只能“上应西山,下应十里”了。但景子铜钟究竟灵韵不减,仍见不得龙潭之龙如此张扬,每当风雨交加、天色晦暗之时,铜钟便会自城楼腾飞而起,直赴龙潭与神龙打开角力。待到次日清晨,铜钟又安定悬于城楼之上,似乎昨晚的争斗仅仅世人的幻象。
后来,钟斗龙潭 的故事便在容州地界传开,还被列入了容州八大胜景之中。虽然这般神怪传说难有实证,听起来像是古人幻想的奇幻华章,但恰恰是这些充溢灵气的传说,让那口唐代铜钟被容县人视若瑰宝。
每当人们在真武阁远眺绣江,或是在原东门城楼响起钟声时(景子铜钟现保藏于容县博物馆,现容州古城开元寺设置了钟楼、绣江南岸设置了钟鼓楼),总会想起这段钟龙相斗的往事,让容州的山水之间多了几分穿越千年的奥秘神韵。
清光绪容县志记载:“五月五日,用糯采米作角黍……间亦为龙舟之戏,伐鼓鸣钹,与波上下,观者如堵。”大众插菖蒲、饮雄黄、佩香囊,而竞渡的龙舟在波澜中上下崎岖,观众多得像一堵墙,似乎能看见“楚荆遗风”。可见赛龙舟在容县的久已有之,是老大众脍炙人口的一项活动。
据玉林新闻网文章介绍,清末民初端午时节,容县疍民会驾船向龙潭投粽祭祀,一些疍民用竹篾扎成的龙头在江边摇动,请求风调雨顺。
在容县,时值苦瓜老练,大众用苦瓜酿避暑祛毒,因而端午节也有“苦瓜节”之称。
阿宇小时候住在政府大院的南楼,方位紧邻绣江。每当端午粽叶飘香,绣江岸的孩童便掰着手指倒数日子。对小时候的阿宇而言,最要紧的不是垂涎阿婆做的“米粽助”,而是期盼着睇棹龙船那天的到来。
彼时的端午,承载着祭祀祈福的严肃典礼,也迸发着体育竞技的火热热心,更像一条无形的枢纽,将容县的宗族邻里紧紧相连。容县的龙舟赛可谓 “平和年代的战役”,容城、河南、厢南、东光、红光、水运等各参赛部队,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各村精挑细选最健壮、经历最丰厚的选手,他们深知,在端午龙舟赛上夺下烧猪与锦标,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宗族的无上荣光,足以让宗族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嘹亮良久。
节日前,绣江上的一些游船和龙舟素日都安顿在公安局宿舍前的平台上,只要在接近端午需求练习时,才会被严肃认真地请出来。
每到端午前夕,黄昏时分,绣江两岸便会按时响起阵阵昂扬的鼓声。那鼓点像是有法力,催得人撂下作业就往阳台跑。九十年代初的河堤街没有延伸到绣江大桥西侧,练习中的龙舟便在真武阁的飞檐与大桥的拱券间络绎往复。
九十年代初的绣江大桥,龙舟的折返点,河堤街没有与绣江大桥的西面连通。图源:《容县志(1993版)》
“水上练兵”的桨手们赤膊上阵,任由火热的阳光将皮肤晒得乌黑发亮。还没到端午,他们身上的肌肉线条就已如刀刻般清楚,每一次挥桨,都在江面划出充溢力气感的水花,尽显阳刚之美。
沿江的观礼台、临街的商铺二楼窗口都挤满了翘首以盼的大众,民居的窗台、房顶更是化作天然观赛台。横跨江面的绣江大桥此刻成了最佳观礼席,而河堤街栏边的缝隙都填满了攒动的人头,连桥栏外的钢架都攀着胆大的后生,“内侬”骑在父亲“肩膊头”,三十八度高温拦不住十里八乡的看客,万人空巷。
在竞赛开端前,大会会举行一个典礼,将烧猪请出并摆放在主席台前,一切参赛部队和选手都满怀等待,个个跃跃欲试、志在必得。
幼年的回忆,1991年的容县龙舟赛,万人空巷,楼上也挤满了观众。图源:《容县志(1993版)》
灼灼烈日下,发令枪响,江心传来铿锵的龙舟鼓点,人潮中便会迸宣布响遏行云的呼吁,蒸发的热浪与欢腾的声浪交织成灼人的热浪。此刻方能得见各村青壮身着印有容城河南容厢东光红光字样的运动背心,整齐划一,容光焕发。跟着竞赛的正式开端,江面上的龙舟竞相追逐,桨手们跟着船头司鼓的节奏有力地挥舞着双桨,爆宣布惊人的力气,龙舟好像离弦之箭,在波澜中络绎。
偶然有龙舟不小心翻入水中,周围便会传来阵阵惊呼。而当优胜者扛着红烧猪、举着锦旗从指挥台走出时,各村部队的名号便是荣耀,人们便自发地夹道喝彩,随后放起鞭炮、敲起锣鼓,部队也在街上巡游,烧猪被高高举起,热闹非凡。
民国时期,龙舟赛多由民间自发安排。相对于清代光绪容县志的简略介绍,容县龙舟赛更具体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民国。
据《容县志(1993版)》记载,1940 年的端午,绣江只要 3 艘龙舟参赛,那时候龙舟赛仅仅民间爱好者集资举行的朴素赛事;
1943年,由钟进三牵头安排了规划较大的赛事,河南村、南门街、船民等7艘龙舟参赛,设甲乙丙三个奖项,冠军可获得一头烧猪,一切参赛部队赛后同享成功盛宴。
老人们说,那时的龙舟更像窄长的木船,没有龙头装修。因阿宇未收集到民国时期容县本地龙舟赛的相片,共享一张南宁南湖龙舟赛的相片以供参阅:
民国时期的龙舟制式参阅(广西南宁南湖1934年) 图源:《广西一览》1935
1979年,容县体委初次有安排地举行龙舟赛,5艘龙舟参赛,每舟奖赏一箩荔枝,朴素却足以激发了民众的参加热心。
1981年端午节,赛事规划扩展至10艘龙舟,其间女队占3艘,创始了女子龙舟队参赛的操纵,打破“男儿专属”的传统。竞赛从下沙河段至真武尊下特产库房码头,男队冠亚军由水运社包办,河南村获第三名,女队冠军为船厂,前三名部队获得30-50元现金奖赏,招引了2万多人观赛。
1982年,因河水上涨构成宽广水面,安排者除惯例赛事外,还装修游船展现冠军奖品烧猪,竞赛招引了约3万观众,绣江大桥人潮涌动,交通堵塞达两小时。
容城电站的建成彻底改变了绣江的龙舟规划。1991 年 6 月 16 日,当香港知名人士陈冠杰在开幕式上致辞时,30 支龙舟已在 5 公里长的人工湖上蓄势待发,让容县龙舟文明第一次有了“国际范”。这是容县初次呈现真实的龙头龙舟 —— 此次赛事引进香港制作的龙头船型,代替以往的一般木船,标志着竞赛向专业化跨进。25 支男队、5 支女队,每队 20 人的阵型,招引了十万观众挤爆两岸,绣江大桥不得不实施交通管制。河南村的桨手们在这一年锋芒毕露,尔后数年简直包办冠军,逐渐构成 “龙舟村” 的传统。
2000年端午留下一声叹气,龙舟赛因单个部队不服裁判判罚,呈现沉猪事情(扔奖品烧猪入河),导致赛事中止长达15年。直到 2015 年,绣江湖上才从头响起鼓点。
2015年,龙舟赛在绣江湖重启,因争议停办的龙舟赛,在十五年后以更澎湃的姿势回归,东盟友好城市龙舟邀请赛成为首个国际赛事,16支国内外部队竞逐绣江,容县龙舟队与泰国、马来西亚侨民同场商讨,鼓声里多了份“寻根”的深意。
颇有意味的是,竞赛中突降暴雨,阿宇在真武阁彼岸拍下了龙舟在真武阁前的暴雨中争相竞渡的英姿,这场景颇有传说中“钟斗龙潭”的气势,像极了咱们容县人知难而进、坚定不移的精力。
尔后,“我国侨乡国际龙舟邀请赛”年年举行,龙舟协会队员自筹经费、业余练习,却多次征战全国赛事,乃至成为广西仅有前进中华龙舟大赛的部队。这一次,河南村派出五六支部队参赛,南兴桥头、上下安、新荣、下埌等等村队如漫山遍野。
2015年6月13日,龙舟在真武阁前的暴雨中争相竞渡,颇有传说中“钟斗龙潭”的气势 图源:广西阿宇 自摄
2016年起每年举行我国侨乡容县龙舟国际邀请赛,招引国际尖端龙舟队参赛。经过与高水平部队沟通,容县龙舟队在技术细节(如桨长、鼓点节奏、划水深度)上获得腾跃式前进。经过对内对外的沟通,容县人特有的耐性不输任何当地的龙舟队。
从1940年的3艘龙舟到1991年的30支部队,从奖品烧猪到国际化赛事,容县龙舟竞渡史不仅是体育竞技的传承,更是当地文明与年代开展的生动注脚。现在,这一传统风俗已成为容县对外沟通的重要文明手刺。
端午风俗、龙舟文明在容县从未断层,由于它早已逾越节日和竞技自身,成为凝集乡情、传承精力的枢纽,并且在长时间的操纵滋润中构成容县所独有的端午文明。容县人深知:容县话若无人言说,便会随江水东流;容县史若无人记载,就成了断简残篇。
当咱们追溯龙舟的桨痕,不仅是在打捞操纵的碎片,更是在寻觅一种身份认同——那些鼓声里的热血、粽香中的温情、江岸上的喝彩,正是容县人对自己文明的厚意表白。正如一位龙舟队员所言:“划出去的每一桨,都是对祖辈的问候,对家园的留恋。”
部分文字材料及图片来自:侨乡容县、容州古城、容县文明馆、玉林新闻网、网络
假如你有容县的更多的史料,欢迎在谈论区宣布文字或图片弥补,让咱们我们一同丰厚容县的操纵回忆。
所记铜钟一说,乃铸钟之和尚临行前诚告敲钟者,待我脱离十个时辰即敲钟,然后者听错,一个时辰后就敲了,故铜钟之声,上到西山,下至泗关。.再者,原系吊铜钟之银篾被番鬼佬偷去了,后以铁环吊之,钟动静距就更近了。
1991年邓个十里妹跟灵山落街睇龙船,行过绣江桥花了两粒钟!往事不堪回首!
相关推荐